
这是出海专题的第2篇文章
这里记录了小强出海东南亚的感受和观点,希望对想要出海或者已经出海的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这一篇的主题是「出海有一种红利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
上一篇《出海前需要知道的3件事情》有提到试一试的心态,这一篇就展开讲讲这里面蕴藏的巨大红利!
出海的群体里有挺大一部分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 他们的业务五花八门,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但都不深入。
- 有些拿着手里的资源到处扫一圈,看看哪里能赚钱,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赚,为什么会亏。
大部分都属于上面的2种「无脑试一试」。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只是「试一试」?

有些商务驱动型的公司永远都是浅尝辄止,赚信息差的钱,吃了上顿没下顿,偶尔也能赚一笔大钱。但是大部分人其实是被迫试一试的。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信息匮乏
尤其东南亚市场,很多国家地区数字化的程度不高,很多市场报告并不准确,甚至压根没有市场报告。通过线上只能获得少量信息做参考,有些甚至是过时的信息,或者错误的信息。
所以仅靠线上来完成市场调研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找到本地的关键人,做实地考察,拿到有效的一手信息。
二、资源不足
土豪公司如果想打一个市场,只需要看市场够不够大,只要够大,就砸重金拿下它!
毕竟大部分公司都没有这么豪横,只有有限的弹药,子弹打光还不赚钱就迅速撤离。
所以分配多少资源来出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时候战略方向是对的,但是资源不够,没打穿,就吃不到胜利的果实。
三、没有取舍
这是战略上出了问题,因为自己也没想清楚,所以到处打游击,从来不打决定性战役。
跑去异国他乡打游击注定分不到大的蛋糕,顶多喝喝汤。于是进入恶性循环,慢慢对出海失去了信心。
如何享受「试一试红利」?

由于大部分人的浅尝辄止,所以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享受到出海的红利的。大部分所谓的竞争对手都是陪练的,压根算不上真正的竞争对手。
而且我坚信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关键是怎么做?
一、找软柿子捏
回到上一篇文章的观点,因为信息不足,所以我们要找那些看上去很实力差距很大的软柿子捏。
挑一个市场规模合适的地区,把他们的头部竞争对手研究一遍,如果调研完信心十足,并且下定决心打胜仗,你就会放下试一试的心态,分配足够的资源进来,更有动力,也更有耐心。
二、持续获得一手信息
中国团队在东南亚的战斗力绝对不差,最大的弱点就是信息不足。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调研阶段,会耽误战机。
所以我们可以抱着「积极的试一试」心态,先投入少量资源,让业务低成本的跑起来。跑业务之前,一定要做好几点准备:
- 所有业务数据都做好统计工作,并持续关注和分析
- 找到本地的行业圈子,融入进去。很多高质量的信息不进入圈子是拿不到的。
- 形成信息收集的机制。持续获得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竞品信息,用户信息…
三、探索成功的底层逻辑
一定要找成功的公司,去了解他们的成功「逻辑」,而不是他们成功的「经验」。
有2个坑要注意:
- 那些成功的公司里,大部分人只能跟你讲经验,但说不清逻辑,多问几个为什么就问闷了。所以要甄别清楚你听到的是经验还是逻辑。经验的保质期短,可复制性差。而成功的底层逻辑才是你要找的东西。
- 有些人看似在跟你讲逻辑,但是当你还原当时的客观环境,可能会发现他说的逻辑是杜撰出来的(他自己都没搞清楚成功的关键点,只是硬套了一些看上去成立的东西)。所以就算是对方跟你讲的是逻辑,也需要通过大量客观信息再去验证一下他说逻辑是否成立。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像一个SB一样,抱着好奇的心态,无视别人异样的眼光:
- 从更多的人,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渠道获得客观的市场信息
- 找到成功案例,找到操盘手,不停追问为什么,搞清楚底层逻辑是什么。
总结一下
出海有试一试的心态在所难免,因为有几个客观原因是不好解决的:
- 信息匮乏
- 资源不足
- 战略难以取舍
如果大部分人只是浅尝辄止,那么你多走几步就能吃到大家吃不到的果实。
关于多走几步有几点建议:
- 找软柿子捏
- 持续获得一手信息
- 探索成功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