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出海专题的第3篇文章
这里记录了小强出海东南亚的感受和观点,希望对想要出海或者已经出海的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这一篇的主题是「合理的进行中外人力配比」。

全球供应链
大家知道iPhone背面印着这么一句话: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
意思是设计苹果自己来,组装在中国。
除了苹果,很多外企都是上游(脑力密集型)在本国做,然后全球找最便宜的原材料,下游(劳动密集型)找中国,越南等劳动力廉价的地方来生产。
但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iPhone的玩法。特斯拉就不是这么玩的,他们会在全球各地建工厂,马斯克的原话是这样的:
首先,对特斯拉来说,在欧洲拥有大规模的生产和工厂非常重要。所以,你知道,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在加州制造汽车,然后把它们运到半个地球以外的地方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想做好出海的生意,只用中国团队是不够的。
当你的竞争对手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调配全球最优质,最廉价的生产资源时,你肯定是打不过的。
不说多的,光「本地化」这一件事,就值得雇佣外籍员工。因为中国人一定搞不定,就算是华侨,在国外呆过几年甚至10年以上都不一定好使。
不要说你的身边的外国朋友不懂中国人,就算是你的老同学,毕业后留在老家10多年,而你在一线打拼10多年。你俩都互相不理解!
所以第一点:我们必须学会调配全球资源,而人力就是中间非常重要的部分。学会怎么用外国人是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NETFLIX模式 VS 富士康模式
关于 Netflix 的几本书都很火,我看过3本:《奈非文化手册》、《不拘一格》、《复盘网飞》。
每本书都值得一读,尤其是前2本。
如果简单粗暴来描述Netflix的用人理念,就是:用最好的人,给最多的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
另一个极端就是富士康:可以流程化的,全部流程化,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替代的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不拘一格》里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决定,对公司所有操作型的工作,根据明晰的标准,按市场中间价开工资。但是对于创造型的工作,我们会给某一名能力超强的员工开除市场上的最高工资,而不是花同样的钱去雇十几名或更多表现平平的普通员工。
在Netflix还没火之前,我特别憧憬 ZAPPOS、Basecamp(写《重来》的公司)。
他们传递出来的感觉就是:轻松的、开心的、把钱赚了!
我也曾今「幻想」用OKR来改造整个团队,让整个团队改头换面。但是努力了2年虽然有进步,但是远不如预期。
其实说起来道理挺简单:1米6的身高就不要幻想进NBA,去打乒乓球还有拿奖牌的机会。
但说实话这件事情不花个几年时间去踩坑,是不会死心的。
所以第二点:大部分东南亚人的综合素质是不如中国人的。不要指望他们可以解决关键问题,让你轻松的数钱。这种人不会给你打工的!
创意岗位就不需要勤奋吗?
越是做出了知名节目的人,越是付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在电影界,就连最有资格被称为天才的宫崎骏,在只做每部作品时,都会亲笔手绘上千张分镜,检查10万张以上的画面,有时还要亲自负责修改,以至于每部作品完成之时,他都会觉得自己的自主神经功能已经彻底紊乱。
上面这段话是《好视频一秒抓住人心》,作者是日本著名的电视制作人高桥弘树。
在Netflix40个人的时候,他们每天工作到很晚,周末也要加班,工作占用了他们本应于朋友和加人相处的时间,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那个原本只是我一个人的梦想,但他们却早已吧这个梦想当成了自己的梦想。
上面内容来自《复盘网飞》,作者是Netflix联合创始人马克伦道夫
谷歌到了几百人的时候,我们都很少能在12点以前回家。每一个创业的老板,都一定是先把自己的时间压榨到了极致、实在无法分身之后,才会开始招一个人来帮忙。
上面内容来自《吴军的硅谷来信3》
你会发现不管是大家眼中的明星公司Google、Netflix,还是高度依赖创意的动画大神宫崎骏。都不是轻轻松松成名的!
勤奋永远是主旋律,尤其在东南亚地区。不建议给外籍员工很大的自由度,不要指望他们帮你解决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永远要靠自己解决。
他们有2大价值:
- 他们对 local 的理解,可以给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你做决策。
- 执行规定动作,可复制的劳动力。
所以第三点:东南亚员工的2大价值点:本地化+廉价劳动力。
低价不重要,单位产出更重要
东南亚的劳动力很便宜,这个客观事实存在很多年了。为什么中国制造业的地位毫无影响?
除了部分低端制造业转移了出去,绝大部分还是留在了中国。而这次疫情更加巩固了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地位!
出海东南亚都会有一种想法,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岗位都放在本地,招便宜的外国人,租便宜的办公室来做。妥妥的降低成本!
没错,成本的确降低了,但很可能单位产出降低了!
举个例子:
客服这个岗位已经算是要求很低的岗位了,你会发现全部用外国人并不合适。
- 单个客服的接待量远不如中国人
- 标准话术的推行效率极低!更不用说话术的优化了。
- 沟通效率极低,管理成本很高
客服姑且如此,其他岗位(例如销售),本地员工的单位产出就更加不好说了。
这里并不是说东南亚人要低人一等,而是说东南亚人在我们出海的中国公司里,的确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相信这些问题跟和多年前欧美人跑到中国人开分公司的感受是类似的,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差,而是不同文化背景导致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期。
所以第四点:除了中国人、外国人、还有一个选择:会外语的中国人。(这些人需要有几年的海外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外国语学院的那些人不算)
总结
- 出海公司想要做好,就一定要招聘外籍员工。学会怎么用外国人是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 大部分东南亚人的综合素质是不如中国人的。不要指望他们可以解决关键问题。
- 东南亚员工的2大价值点:本地化+廉价劳动力。
- 除了中国人、外国人、还有一个选择:会外语的中国人。